Saturday, April 08, 2006
從《斷背山》再思文化的深耕﹕胡志偉牧師
李安執導的電影《斷背山》,以含蓄細緻的敘事,描寫同志之愛,而取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殊榮。李安的藝術成就,值得兩岸三地的華人肯定;而基督徒對影片的內容與意識,即或存否定態度;但不能否定的是李安代表著華人文化能成功地打入西方文化,另發異彩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,不同文化互相競爭,又同時結連而衍生新的文化。
北美教會群體對《斷背山》發起簽名上書反對,或許使《斷背山》未能取得奧斯卡最佳影片,但對於抗衡同性文化,特別是荷里活所標榜自由與開放的「性文化」,教會力量仍是薄弱的。
面對多元文化的挑戰,是時候教會群體反思其文化使命;倘若華人教會繼續「閉關自守」,不敢進場;我們就放棄了在多元的公眾空間中,建構「真善美」的文化承擔。筆者愈來愈感受教會在文化建設上投「棄權票」,只把信仰價值不斷邊緣化,於是只能反對異於本身的文化,卻未能在公共空間內深耕接近信仰價值的文化。
為何我們不能拍製指向基督教文化的電影,如《受難曲》、《魔戒三部曲》、《魔幻王國》等,仍是那些福音方程式的「福音電影」?為何我們只能反對佛教群體於大埔樹立觀音像,卻不構思樹立有文化特色的信仰符號?為何我們不刻意培育文字工作者於各報刊內撰寫專欄,發揮文化滲透力,卻只會刊登廣告發表聲明?
唯有教會進場文化領域,不怕下水會濕身;正如潘霍華的入世屬靈觀,看耶穌在世的生活是積極與活躍的。為何我們信仰的價值不能於公共空間中生根建造,是否信仰過分「私有化」或神學「專業化」?是否我們只有空談,行動則是欠奉?身處多元的公眾空間,話語權或文化席位從來不為教會預留;面對「市場掛帥」的媒體,信仰的價值要突圍而出,確實會遇上不少困難;但更重要是教會領袖有遠見,敢於開拓文化使命,培育有文化素質的基督徒,我們才能使身處的文化土壤不致劣質化!
(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。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。)
(http://www.christiantimes.org.hk,時代論壇時代講場,10.3.2006)
北美教會群體對《斷背山》發起簽名上書反對,或許使《斷背山》未能取得奧斯卡最佳影片,但對於抗衡同性文化,特別是荷里活所標榜自由與開放的「性文化」,教會力量仍是薄弱的。
面對多元文化的挑戰,是時候教會群體反思其文化使命;倘若華人教會繼續「閉關自守」,不敢進場;我們就放棄了在多元的公眾空間中,建構「真善美」的文化承擔。筆者愈來愈感受教會在文化建設上投「棄權票」,只把信仰價值不斷邊緣化,於是只能反對異於本身的文化,卻未能在公共空間內深耕接近信仰價值的文化。
為何我們不能拍製指向基督教文化的電影,如《受難曲》、《魔戒三部曲》、《魔幻王國》等,仍是那些福音方程式的「福音電影」?為何我們只能反對佛教群體於大埔樹立觀音像,卻不構思樹立有文化特色的信仰符號?為何我們不刻意培育文字工作者於各報刊內撰寫專欄,發揮文化滲透力,卻只會刊登廣告發表聲明?
唯有教會進場文化領域,不怕下水會濕身;正如潘霍華的入世屬靈觀,看耶穌在世的生活是積極與活躍的。為何我們信仰的價值不能於公共空間中生根建造,是否信仰過分「私有化」或神學「專業化」?是否我們只有空談,行動則是欠奉?身處多元的公眾空間,話語權或文化席位從來不為教會預留;面對「市場掛帥」的媒體,信仰的價值要突圍而出,確實會遇上不少困難;但更重要是教會領袖有遠見,敢於開拓文化使命,培育有文化素質的基督徒,我們才能使身處的文化土壤不致劣質化!
(轉載自香港教會網站。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。)
(http://www.christiantimes.org.hk,時代論壇時代講場,10.3.2006)